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市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3-15 14:57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489/2023-00011
发文日期
2023-03-15
公开日期
2023-03-15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科技、教育--科技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规划,科学,技术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市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一、2022年工作进展

  2022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统筹推进建载体、育主体、攻技术、聚资源、优生态等重点工作,持续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科技支撑。预计2022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有望蝉联全省“十连冠”,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位居全省前列;江阴市顺利通过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生物医药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无锡锡山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全省首部设区市科技创新立法《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我市因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成效明显且地方给予资金安排等获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中,无锡位居全国第12位、地级市第2位。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一)突出科创载体建设,夯实创新发展“主承载”。坚持把科创载体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一体推进“一带多城”、苏南国家自创区及科创孵化链条建设,不断夯实无锡创新发展的载体支撑。一是加快推进“一带多城”建设。成立全市科技新城重大科创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小组,建立健全科技新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科技新城建设推进情况评价,引导各科技新城加快规划建设进度、提升创新资源导入浓度。二是加快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编制无锡苏南国家自创区建设“四重清单”,引导市级相关部门、各高新区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引育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宜兴环科园污水低碳资源化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入选首批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三是加快拓展孵化育成体系。制定《无锡市科技创业载体管理办法(试行)》,开展“无锡市科创载体提档升级服务月”专项活动,加快补齐科创孵化载体建设短板。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科创孵化载体92家,其中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

  (二)突出科创企业培育,壮大创新驱动“主力军”。健全创新型企业分层次、梯度式培育体系,推动全市创新型企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活力持续激发。一是深入推进科创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首次突破万家、达到10651家、同比增长49.4%;新增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培育企业分别达到1042家、667家、57家,评价遴选雏鹰、瞪羚及准独角兽企业分别达到116家、88家、27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46家,净增数占全省比重达到13.7%。3家企业入围省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位居全省第一,24家企业入围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2家企业入围省研发型企业培育名单、均位居全省第二,14家企业入围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积分500”强。评选“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100强”,发挥标杆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稳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档扩容行动,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4家、同比增长98%,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位居全省第二,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32家,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715家、位居全省第二。三是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联合税务等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科技惠企政策,全市11275家(次)企业享受科技税收减免180.9亿元,惠及企业数和减免额分别同比增长23.7%、39.3%。

  (三)突出技术研发布局,提升产业发展“创新力”。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加大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力度,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一是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扎实推进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条件能力建设,初步建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装备总体性能试验设施群;我市首家省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支持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提能升级。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院以及江苏省产研院等经验做法,筹建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新增9家新型研发机构。二是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465”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需求,编制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图谱,组织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42项。三是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牵头抓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制定发布《无锡市“十四五”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在省内率先制定《关于促进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健全“主导产业+头部企业+专业基金+研发机构+服务平台”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专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无锡高新区、马山生命科学园入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高质量举办2022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52个生物医药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300亿元。预计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1600亿元。摸清我市量子产业发展现状,编制量子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

  (四)突出创新资源集聚,涵养创新引领“蓄水池”。注重内引外联,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持续扩大创新发展“朋友圈”。一是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推动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完成协议谈商。推动与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合作事项落实落地,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锡山实践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未来技术江阴创新基地等落地建设。累计建有省级院士工作站26家、位居全省第三。二是招才引智深入推进。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发展导向,市“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申报项目489个、同比增长23.48%,预计认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271个、同比增长30.9%,其中丁荣军院士团队被认定为创新顶尖人才团队,将给予1亿元顶格支持。打造“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专窗”,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窗联办,全年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证3615张。三是创新开放合作不断拓展。持续深化同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对接合作,获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重点任务项目立项3项、位居“三省一市”第一;举办无锡(北京)科技合作洽谈会,74个战略合作以及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达到202.34亿元;积极对接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端创新资源,持续扩大创新发展“朋友圈”。组织参加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交流大会、2022江苏—芬兰可持续制造领域对接交流会等国际交流合作活动,近400家无锡企业线上参会。

  (五)突出创新氛围营造,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是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聚焦解决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等方面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政策意见》等科技创新体系“1+4”政策文件,形成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整体性制度设计。二是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加强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无锡分中心、江阴分中心、物联网分中心、环保分中心建设;携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江阴、宜兴分中心合作承办“2022年度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江苏站•江阴专场)暨2022年江苏省专利(成果)拍卖季节能环保产业专场”、“2022年江苏省J-TOP创新挑战季节能环保产业专场”等活动,举办专利成果对接会25场。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发挥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健全“直投+子基金”运营模式,48个直投项目提交立项,18个项目完成股权出资。引导合作银行加大科技风险补偿贷款投放力度,全年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达到101.12亿元,同比增长15.8%。四是浓厚创新创业氛围。精心举办2022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吸引5784个项目报名,赴西安、兰州、长沙、重庆、武汉、沈阳、南京等地举办城市赛,大赛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高;75个项目晋级“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15个项目获奖,占获奖总数的25%、位居全省第一;131个参赛团队项目落地无锡、注册资金达到14.3亿元。

  (六)突出全面从严治党,打造党建引领“聚能环”。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压实责任,夯实根基,一以贯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是思想政治根基更加牢固。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工作主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精心组织开展读书征文、答题挑战、宣讲阐释、演讲比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党的建设工作要点、三级责任清单等系列文件,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科技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修订《科技创新创业资金项目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制度文件16件,积极构建精准化、全链条、可追溯的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主动接受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积极配合派驻纪检监察组查处各类违规违纪现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深化。三是安全生产责任紧抓不放。全面对照市安委会职责分工,制定《无锡市高新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无锡市高新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在锡科研院所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无锡市高新区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积极赴高新区、科研院所开展安全生产现场督导62次,对发现的风险隐患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确保高新区、在锡科研院所安全生产工作平稳有序。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四个面向”总方针,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统筹推进育主体、建载体、攻技术、聚资源、优生态等重点工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提供强劲科技支撑。主要目标是: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00家,新增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160万平方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50亿元,招引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200个以上,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900亿元。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全力打好创新企业培育“攻坚战”。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育强攀高”行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主导作用。一是扎实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牢固树立“创新不问出身、不分大小”的理念,对接国家评价体系,健全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引导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应报尽报、应评尽评,力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达到12000家。二是精准开展“三类”企业梯次培育。优化雏鹰、瞪羚以及准独角兽企业入库培育、遴选评价办法及指标体系,靶向发力、精准扶持推动“三类”企业梯次成长,新增入库企业分别达到1000家、400家和40家。开展“三类”企业评价遴选,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三是聚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综合运用政策引导、申报指导等多种手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迈上新台阶,确保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00家。四是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300家以上,推动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加快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引导我市企业与国家实验室加强对接合作,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二)全力打好科创载体建设“攻坚战”。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各类科创载体建设,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一是高水平打造“一带多城”承载地。聚焦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重大工程,协同各板块、各相关部门加大创新资源导入力度,着力提升太湖湾科创带创新浓度,加快打造能够引领带动无锡创新发展的“创新极核”。坚持“一城一表”,制定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等科技新城个性化目标任务书,定期开展科技新城建设评价,引导各科技新城加快重大科创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年度投资60亿元以上,打造创新创业主要承载地。二是高质量建设无锡苏南自创区。全面对照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重”清单任务,引导无锡高新区、江阴高新区、宜兴环科园把握“高”、“新”发展方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国内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江苏省惠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建设,支持锡山区、滨湖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打造高水平“创新矩阵”。支持宜兴创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三是高标准建设科创孵化载体。按照“项目化、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创业载体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新增市级以上科创孵化载体50家,新增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

  (三)全力打好关键技术攻关“攻坚战”。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和技术攻关布局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一是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建设;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启动建设10家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市重点实验室,打造全国和省重点实验室后备梯队。发挥市产业创新研究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作用,打造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新建1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提升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二是深入开展技术研发攻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组织实施市级基础研究项目80项以上。聚焦“465”现代产业体系和“3010”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综合运用定向择优、“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稳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作用,绘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地图,制定出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认定生物医药园区2家以上,力争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900亿元。立足“产业发展+金融赋能”定位,增加产业发展趋势和国际科技合作等元素,高水平筹办2023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进一步提升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把握量子产业发展趋势,制定出台量子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好量子科技产业高端资源招引、园区建设等工作,推动量子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四是强化社发民生领域科技支撑。紧扣“美丽无锡、平安无锡、健康无锡”建设重大科技需求,积极在生态资源、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网络安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综合示范,让科技创新更好惠及民生。落实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应用示范项目,布局打造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平台,为高质量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科技超市等科技服务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四)全力打好创新资源集聚“攻坚战”。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开放创新。一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推动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动与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合作事项落实落地,精心举办首届未来技术合作长三角(无锡)峰会。常态化开展“百校无锡行”和“万企院校行”等系列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双方顺畅对接,推动更高前沿成果在锡落地转化。二是抓好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研发科技人才“招引育留”一揽子政策,探索建立吸引集聚国外顶尖科学家、创新团队的有效机制,积极赴北京、粤港澳大湾区、日韩、欧美等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开展科技招商活动,依托无锡(太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交流大会等品牌活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200个以上,招引落地科技企业8000家。三是不断深化科技合作。积极投身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推动更多平台纳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序列;加强沪苏浙皖“两区六市”对接合作,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等工作,协同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持续深化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的创新合作,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与港澳知名高校开展全面合作,与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建立合作关系,着力提升无锡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势。

  (五)全力打好创新生态优化“攻坚战”。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保障机制,厚植发展土壤,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研发供给力度,加快制定“1+4”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健全完善保障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编制出台无锡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升科技创新工作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水平。优化“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体系,完善项目形成、经费管理以及绩效评价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持续扩大科技风险补偿贷款规模和覆盖范围,2023年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105亿元以上。三要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筑牢科技创新法治保障。依托《科创周刊》等宣传载体,提升对重要科技活动、重大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力争在国家级媒体上多发声、发好声,持续提高无锡科技创新工作影响力和显示度。举办2023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开展无锡腾飞奖、友谊奖评选,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在无锡科技系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五个牢牢把握”要求,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信念、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二)凝心聚力提高工作落实成效。一是树牢责任意识。面对科技发展重任、改革攻坚难题、指标竞争压力等诸多繁重事务,既要克服敷衍应付思想,也要避免畏难不前情绪,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把握科学规律,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攻坚拔寨的勇气,迎面直击科技创新新征程上的“硬骨头”,不断打开无锡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新天地。二是提高工作站位。加强对科技发展前沿和创新管理理论的学习,主动把无锡科技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去审视、谋划和推进,经常看一看先进地区在干什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谋划,努力使无锡科技创新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是凝聚奋力合力。树牢“一盘棋”思想,加强对重要指标、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研判,挂图作战抓落实、靠前协调抓推进、紧盯不放抓督促,推动形成工作闭环,以寸步不让的劲头,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是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文件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有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其辖,对违反党纪的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二是持续改善作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四风”树新风,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常态开展警示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守住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三是加强日常监督。把握作风建设行业性、阶段性特点,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健全完善监督机制,认真对待群众反馈的各类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线索,按照规定程序严肃处置,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版权所有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主办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17

党政机关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